|
管道卫士刘毅:28年巡检路,一生守护情晨雾未散,夜色仍浓,刘毅已披上工装起身。自24岁第一次踏上燃气管道巡检之路,到如今52岁,28载光阴流转,他始终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——用脚步丈量管线,以坚守守护万家烟火。 刘毅从住家小区车棚推出那辆破旧的自行车,车把上挂着一个褪色的工具包,里面装着检漏仪、扳手、手电筒、榔头、改锥等工具,这些都是他多年的“战友”。他跨上车,朝着大安区的管线区骑去。清晨的风带着丝丝凉意,吹得他稀疏的头发微微颤动。 大安这片老旧区,管道铺设已有20多年,大多是铸铁钢管,时常出现锈蚀漏气的情况。刘毅负责巡查的这段管线,总长度达50公里,他每天都要巡查10公里左右。这份工作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十足的细心和耐心。 来到第一个检查井,刘毅停下自行车,从工具包中拿出铁钩,熟练地撬开井盖。井盖十分沉重,他的额头上瞬间冒出细密的汗珠。他俯下身,先是用鼻子嗅了嗅——这是他的独家本领,多年的经验让他能够察觉到极微量的燃气气味。确认没有异常后,他才拿出检漏仪,伸进井中检测。仪器没有发出声响,表明此处安全。但他并没有立刻离开,而是又用手电筒仔细查看了管道接口处,确认没有锈蚀、裂缝后,才盖好井盖,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认真记录下相关情况。 “刘师傅,这么早就开始工作啦!”一位晨练的老太太热情地和他打招呼。 “李阿姨,您身体还是这么硬朗啊!”刘毅笑着回应,“最近家里的燃气用着还顺畅吧?” “顺畅,顺畅,多亏你们这些师傅操心。” 刘毅摆了摆手,又骑上车继续前行。他深知,这些看似平常的寒暄,实则是巡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居民们反馈的情况,常常能帮助他发现仪器检测不到的问题。 骑行到一处老旧楼房后的小巷时,刘毅突然停下了车。他闻到了一丝异样的气味,虽然极其微弱,但还是被他敏锐地捕捉到了。他立刻下车,拿出检漏仪沿着墙根慢慢排查。果然,在一处地面略微潮湿的地方,仪器发出了轻微的警报声。 刘毅皱了皱眉,蹲下身,用手指轻轻拨开潮湿的泥土,露出下方的管道。只见一处接口已经出现了细微的锈蚀痕迹,正缓缓地漏气。他迅速取出专用堵漏胶带,进行临时处理,随后打电话通知抢险班组。在等待的过程中,他一边努力保持危险区域的通风,一边找来一些简易的物品,将周围简单地围了起来。 “这是怎么回事啊?”一位买菜回来的大妈好奇地凑过来问道。 “这儿有点小漏气,已经叫人来修了。大妈,您先绕个道走吧,安全第一。”刘毅耐心地解释道。 “哎哟,多亏你发现了,不然多危险啊!”大妈连连感慨。 抢险车很快就赶到了现场,同事们迅速对破损的管道进行检查,并拉上警戒带将现场围起来。刘毅一直守在现场,直到和抢险班组完成交接工作,反复检测确认无误后,才继续自己的巡检任务。 中午时分,刘毅在路边的小店里点了一碗面条。正吃着,手机突然响了,是综合业务组转来的居民报修信息——广华一户人家反映回家路上总能闻到一股臭味,怀疑上午施工方挖到了燃气管道。按理说,这并不属于他负责的片区,但负责那片区域的年轻同事请假了。刘毅没有丝毫犹豫,匆匆扒完剩下的面条,就急忙赶了过去。 到了现场,刘毅仔细检查后,发现那是沼气的气味。他耐心地向用户解释相关注意事项,临走时,还与施工方认真沟通了施工进度和管线走向,提醒他们注意施工安全,避免挖到燃气管道。 在下午的巡检过程中,刘毅发现一处新铺设的管道标志桩被人挪动了位置。他立刻重新确定标志桩的位置,并进行加固。这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却关系到日后维修工作的效率和安全。 夕阳西下,刘毅来到了最后一处检查点,广华小学旁的调压站。他认真检查了压力表的读数,确认一切正常后,才松了一口气。这时,放学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从旁边经过,有几个经常看到他的孩子还热情地向他打招呼:“燃气叔叔好!”刘毅笑着挥手回应,脸上的皱纹也因这一声声问候而舒展开来。他特别喜欢孩子们这样称呼他。 回家的路上,刘毅特意绕道去查看了早上发现漏气的地方,仔细确认抢修质量。看到一切都已恢复正常,他才心满意足地骑车回家。 晚饭后,刘毅像往常一样,坐在台灯下填写当天的巡检记录。他一笔一划,写得工工整整。写完后,他又认真翻看起明天的工作计划——那片区域有几处老旧管道需要重点检查。 临睡前,刘毅望着窗外的夜空,回想起师傅当年说过的话:“管道巡检这活儿,干的是良心活。你没发现的隐患,可能就会给别人带来大祸。”28年过去了,这句话他始终铭记在心。明天,依旧是天不亮就出发,依旧是一寸一寸地检查那些埋在地下、藏在墙里的管道,依旧是用自己的眼睛、鼻子和双手,守护着这座城市的“生命线”。 刘毅关上灯,在黑暗中,他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声,平稳而有力,就如同那些在他精心维护下,安全流动在管道中的燃气一般。 |